心理资源
读《临床克莱茵》

万千书评 | 投射、内摄与其失败情景——读《临床克莱茵》

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多维的体验,本文仅从投射、内摄这个偏向心理动力学的专业视角进行观察。

最近在看万千心理新出的《临床克莱茵》一书,受到启发想写一写有关投射、内摄方面的内容。


我在8月22号发了一条微博,提到“来访投射-咨询师内摄再投射-来访内摄”的过程,其实是来访者把他无法理解、忍耐、整合的东西释放出来,咨询师用自己的心智对这些东西进行感受和思索,再把经过理解后的来访的原始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不仅帮助来访整合这些特定经验,也增强来访的整合能力本身,由此改善他的自我认识和心智稳定性。

如果用吃东西的过程来比喻这个过程,那么基本上是这样的:来访哇啦哇啦吐出一堆食物残渣,说“这些都是我无法消化的经验和感受,一直搁在胃里,难受死我了。”咨询师张着嘴把来访吐出来的食物接进嘴里,把它们放进自己的心智里好一顿咀嚼,尽量把食物残渣变成来访可以消化吸收并获得人格成长的营养物再吐出来。


很多人说这个比喻很准确,就是有点反胃,哈哈。其实,用“吃下去”这个动作来比喻“将某人的某方面内摄”非常符合我们的无意识幻想。无意识幻想接近成人心智的底层水平,它与躯体体验极为靠近,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植根于躯体体验。而内摄作为“将某人的某部分摄入(take in)、内化(internalize)、融入进(incorporate)自我身份”的心理过程,在无意识幻想中很容易以生命最早期即开始的“吃下并吸收食物”这种躯体活动来表现。 所以,当来访者谈及他梦到吃东西、甚至吃人的情节,也许便指向他心理层面上的内摄活动。 比如卡尔 ·亚伯拉罕 ( Karl Abraham)的一位非精神病性来访者,在妻子亡故后抑郁了很久,后来开始梦到具有口腔-同类相食特性(吃下已故妻子的肉)的情节,这意味着他逐渐在梦境/幻想层面以“将妻子内摄,让其活在我的身体里”来应对现实中丧亲的痛苦。

随着年龄变大,心智正常者的无意识幻想会逐渐沉入意识底部,虽然这些幻想仍为外在现实赋予意义和情感基调,但当事人已经很难觉察到它们了,它们也很少以原始的模样出现在咨询室对话中。比如,成年来访者不太会对我说出“我想要吃掉你”这样未经包装的愿望,但当我听到来访者说“我想紧紧拥抱你、把你按进我的身体里”,我就会知道,这也许意味着他渴望将我作为一个好客体内摄成为他内在世界的一部分。

说完为什么用吃东西来比喻内摄过程,接下来说说“来访投射-咨询师内摄再投射-来访内摄”这个过程中容易导致失败的情景。


容易导致失败的情景一:
来访者投射的方式过于激烈

我说投射就像“来访者哇啦哇啦吐出一堆食物残渣,然后咨询师把这些残渣放进自己的心智里去理解消化”。但这个过程中很多来访者并不是“平静地说出他的经历和感受,然后等待咨询师的反馈”,而更像是“掐着咨询师脖子说你给老子吃下去”,也就是以非常激烈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向咨询师传达他的感受。


这种情境下,咨询师受到的冲击是很大的,整个咨询对话的过程也很容易因此失败。好在Casement虽然感到害怕和焦虑,但仍然足够淡定。他先明确边界:“你可以把暴力带入我们的治疗中,但它需要是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旦演变为身体暴力,那么我就不会继续为你治疗。”再将自己所受到的投射用语言表达出来:“你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我对你的暴力感到恐惧,因为你正是需要我帮助你处理你对于自己的暴力所感受到的恐惧。”


容易导致失败的情景二:
来访者倾吐的内容过于破碎

有时来访者说的话很破碎,好像不具有连贯的意义,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很容易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也就很难“把经过理解后的来访的原始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咨询师足够老道,那么也许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直觉来理解来访者。《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琳萨克斯与她的分析师琼斯夫人的对话片段很体现这一点:


艾琳:从现在开始我要把窗帘拉上,因为马路对面的人在看我。他们能听到我在说什么,他们很气愤,他们要伤害我。


琼斯夫人:你这是在把你的气愤和敌对情绪投射到这些人身上。其实是你在生气并对他们不满。而且你想控制我们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艾琳:我就是在控制一切。我控制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听从我的指挥。


琼斯夫人:你想要拥有控制感,因为你感到太无助了。


艾琳:我做过一个梦,我在用胎儿做高尔夫球打球。


琼斯夫人:你嫉妒其他的婴儿们,你想要杀死他们。你想让你妈妈和我只爱你一个人。


艾琳说这种感觉就像是她自己爆炸、乱飞、四处散落,而琼斯夫人将支离破碎的她收集、粘合在一起。


容易导致失败的情景三:
咨询师无法与来访者的倾吐内容作连接

来访者释放出一些内容后,咨询师需要用自己的心智来感受和思索它们,这个步骤仰赖于咨询师能在自身内部找到相似的人格部分。这并不要求咨询师具有与来访者相同的经历,但经历背后的情感,是需要咨询师自己体验和修通过的。这是无论多少理论知识都无法替代的步骤,这也是为什么咨询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咨询师来持续地进行个人分析。我之前翻过南希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的一个视频,在其中她说,她通过个人分析来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人格,探索自身的不同人格部分,包括“边缘型、强迫型、精神分裂型、偏执型”的部分,这样她才有了对更广泛的共情能力来理解不同类型的来访者。如果咨询师不去找自己的咨询师来持续进行自我探索和修通,不管是为了省钱,还是自大地认为自己不需要,他的咨询工作的质量一定是受限的。
文章开头所说的“来访投射-咨询师内摄再投射-来访内摄”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括,在现实中整个咨询对话的过程会更复杂和曲折,出现短暂的误解和失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祝愿各位咨询师和各位来访者能顺畅地彼此合作,深入探索来访者的人格本质。

本文来源:心理咨询师、心理类博主@大心脏排排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
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
(英)R.D.Hinshelwood 著,杨方峰 译

本书首次从临床与历史的视角对克莱茵学派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多来源于分析与治疗的临床工作,本书展示的正是梅兰妮·克莱茵以及她的追随者如何通过治疗个案的经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临床理论。无论是想了解克莱茵学派精彩的历史,还是作为临床训练的教材,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上一条:万千心理《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 下一条:黄磊:中国很多父母的教育都是"混蛋"逻辑

关闭